合同搜索

以共产主义思想的真理性引领大众话语——评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研究》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杜宇民 发布时间:2019-05-07 浏览次数:4887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经典作家也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巨大作用,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因此,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对诞生于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在今天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党员干部怎么从经典出发,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研究》(吴学琴等著)一书提供了学习的个案,该书从经典出发,聚焦当代中国,从认识论高度阐述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重塑共产主义科学话语,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这本书敏锐地抓住话语权这一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经典话语、中国话语、国际话语、大众话语和建设话语五个方面,阐释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在梳理经典话语、中国话语、国际话语基础上,锻铸大众话语,以五章篇幅分析大众话语,认为在大众文化领域,美剧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正是基于美国强劲的文化实力,通过美剧传播,不仅向全世界推销自身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美剧、广告语等网络话语,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产生的集体行为,从而能够实现话语权力。当今不少网络话语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这种网络话语既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崇高性,也影响主体健康人格的形成。该书通过反思当前我国网络话语权困境,以“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和网络热门话题“小明你出去”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设需要我们提供语言简明、构思巧妙的文本,在文本与解读者之间实现视域高效融合,重塑网络话语权;该书还提出可以流行广告语为载体,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发挥广告语对大众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本书还进一步剖析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在新媒体时代显示出的“工具化”“符号化”“消费化”倾向,微网发展拓疆扩土势如破竹,微网空间成为意识形态主战场,大众传播在微网空间通过合法化、虚饰化、具体化、分散化、统一化五种象征形式实现,而受众对象征形式所建构的意识形态的接受,会因情景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特点:如政治话语通过严谨性、强制性方式,学术话语则注重对过去的知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新知识的探索创新,强调表达的规范性,两种话语的传播方式及其被接受的效果都不同。据此,书中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认同在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的语境、内容、话语方式、话语功能、话语特点等几个方面所存在的疏离,导致了其话语力量的分散,因此必须通过学术的逻辑话语阐述政治立场观点和思想,重塑科学社会主义的学术话语。

通读全书,它有着以下几个鲜明特色:

一是强烈的问题意识。针对当今崇洋媚外,“鬼话”“童话”和“神话”泛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被弱化、西化,学界又误读、曲解或质疑“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危机”“人民群众”“物质”等经典话语,作者从文本出发,梳理经典话语发生的背景和变迁逻辑,既回应当下释疑解惑,又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是独特的研究视角。针对现今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网络话语呈现出不同的现象,以“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危机”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话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为个案,探讨了大众话语、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三者之间疏离的原因,建构起三种话语的互动互融、达成共识的内在机制。

三是较高的资料驾驭能力。作者广泛搜集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毛泽东选集》等经典文献中“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由”等资料,有84万字之多,还有许多英文资料以及网络流行话语、流行广告语等众多资料,这些资料的处理难度很大,作者围绕图书主题成功驾驭和运用了这些资料。

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思想文化等软实力,其中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软实力的核心问题。相信该书出版,能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影响力,并将极大地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系安徽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